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号角声中,北京校区2025年“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实践调研(山东队)于2025年7月初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深入孙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实践调研。此行聚焦于扎根乡村教育14年的骨干教师刘玉瑞,力图以鲜活影像与文字展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动人图谱,挖掘平凡岗位上的教育家精神。

图为实践队在孙祖镇中心小学调研
实践首日,队员们便扛起设备,在近四十度的酷暑中记录刘玉瑞老师的日常教学。走进四年级教室,洪亮的英文诵读声扑面而来——“智多星队”与“诸葛队”的孩子们正投入小组比拼。黑板上,刘老师以工整粉笔字写就原创“天气歌”,将单词记忆化为韵律游戏;课堂中,“乐学币”奖励机制激发着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汗水慢慢浸透衬衫,刘老师擦了下额头,笑声依然爽朗:“只要孩子们的成绩能提上去。我不管付出多少都值。”

图为实践队前往学校记录课堂
访谈中,刘玉瑞老师动情回溯人生轨迹:“小时候我家庭很困难,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老师和爱心人士,是他们的无私帮助为我点亮了求学之路。”大学毕业后,刘老师放弃留校机会,毅然返乡。回忆起冬日骑车跋涉二十里山路、摔倒在冰面的艰难岁月,他目光坚定:“我就想为家乡孩子撑一把伞。”十四年来,他开发“情智课堂”“帮学帮教”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从工资中挤出一些资金,默默资助多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继续上学。

图为实践队采访刘玉瑞老师
“七一”当天,实践队随刘玉瑞老师探望退役老兵。刘老师熟稔地拉着老人的手询问近况,此前他已为多位老兵成功申领补助,挖掘了88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资料,编写《铭记历史,聆听老兵故事》一书。这份执着源于红色血脉的传承——他的姥爷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精神的接力。”刘老师组织学生定期慰问老兵,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心灵血脉。

图为实践队随刘玉瑞老师慰问抗战老兵
为帮助更多的山区贫困学生,刘玉瑞老师牵头发起实施“童心守护计划”,为全县1500余名贫困学生建立档案,累计为28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资助金43万余元,帮助300余名山区学子完成了学业。在家访受助学生家庭时,实践队观察到墙上贴满了奖状。母亲展示刘老师帮忙申请改建的“学习小屋”:独立的空间、洁白的墙壁、崭新的空调、舒适的床铺和整洁的学习桌,“娃说长大要像刘老师一样教英语!”学生们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份传承——当被问及理想时,孩子们争先回答:“当老师!像刘老师一样,帮助更多的同学!”

图为受助改建的“学习小屋”里,墙上贴满了学生的奖状
日夜兼程的调研中,队员们用镜头捕捉刘老师上课的身影,整理出教学成果奖等百余项荣誉,更记录下他指导学生的专注瞬间。从团队筹建、实地走访到成果凝练,实践队员以教育热忱丈量沂蒙大地——累计拍摄30多个小时影像素材、采访十余位教育亲历者、整理数百份音视频资料和纪实照片,最终凝练成万字访谈录和实践报告。

图为实践队整理、拍摄刘玉瑞老师教学成果及奖项证书
离开沂南前的最后一天,实践队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通过聆听一个个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队员们被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所感动和震撼,对“四有”内涵有了更深体悟——理想信念需如灯塔坚守,仁爱之心当似星火燎原。

图为实践队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沂南之行,实践队的同学们感受颇深。“刘老师用‘加班加点’平衡教学与公益,他的办公室总在深夜亮着灯。”队员苏舜禹同学在手记中写道。调研中,团队深刻体会到“四有”好老师的内涵:以理想信念扎根乡村,以道德情操践行公益,以扎实学识创新教学,以仁爱之心温暖学生。实践队长贺怡静同学说:“这几天和刘老师交流,我越来越感动,平凡的人,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守教育初心、帮助学生成长,十多年扎根乡村教育,这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

图为实践队在交流讨论
当实践队告别沂蒙群山,刘玉瑞老师深夜为申报资助学生整理档案的身影已烙进每位队员心中。“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用信仰照亮山村孩子的求学路”,这句话诠释了教育者的坚守,而这恰恰映照着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灵魂底色——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他们以学识为犁,以仁爱为种,终将让教育的星火,照亮每一寸渴望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