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关于“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四有”好老师标准勾勒出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形象定位,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彰显出新时代筑梦人的精神内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和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4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了“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下称“奖励计划”),旨在表彰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校友,激励广大校友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行前合照
2025年暑期,学校首次开展“四有”好老师校友奖励计划实践调研活动,组织师生志愿者赴候选人所在工作地走访调研,打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的思政课”。本支实践队集结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民族的5名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藏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下称“完中”),对候选人其米卓嘎老师展开实地调研走访,全面了解其师德师风、先进事迹、育人成果等表现情况,收集拍摄宣传素材,形成形式、内容相对统一的调研资料,为评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挖掘典范事迹、展现教师风采,深刻领会“四有”好老师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为践行“四有”好老师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扎根雪域:有“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持
其米卓嘎老师自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就一直耕耘在西部教育一线,距今已有18年,前11年在西藏山南地区任教,2018年调任至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任教至今。经过18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其米卓嘎老师已然从一个初出茅庐时怀着兴奋与忐忑心情的新教师蜕变成如今能够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情况的高级教师。
实践队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其米卓嘎老师本身就是从山南地区走出去增长学识又走回来帮助家乡的典型范例,当采访者问及其米卓嘎老师的教师梦时,其米卓嘎提到了她的初中语文老师陈明(化名),他对学生的关怀与教诲以及对其米卓嘎在语文写作方面的激励与引导、在生活上的倾力相助都深深地印刻在其米卓嘎的心中,在讲述这些过往经历时其米卓嘎的脸上带着怀恋的微笑,也是从那时起,其米卓嘎就坚定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其米卓嘎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而在北师大的求学经历也进一步加强了其米卓嘎的理想信念。当采访者问及支撑其直面从教困难的信念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现在成为一个老师,这是我自己当初的选择。所以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就把这个职业当成一个只是养活自己的、养家糊口的工作,这是我的梦想……秉持着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我不能被这些困难给压倒,我觉得应该坚持,不能给母校丢脸”。有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其米卓嘎克服了教学实践中的重重难关,在她的带领下,班级语文成绩在年级的平均分都有了显著提升。
其米卓嘎老师在完中的教学竞赛
除了人民教师这一身份,其米卓嘎老师还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人,在完中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通过采访完中副校长,实践队得知其米卓嘎老师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十分积极,能够根据学校党组织推行的教师学生“一对一”帮扶要求,积极主动地帮扶学生、及时与学生谈心谈话。在本次实践调研活动中,其米卓嘎老师开展以“雪域高原铸师魂,红色薪火育新人”为主题的团会,以完中为例向实践队讲解了拉萨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硬件设施到教师队伍软实力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重要进步和改变。
“这是我的梦想,不能忘了初心”,其米卓嘎老师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理想信念”的指引。这信念,源于初中恩师陈明用关怀与学识点燃的那盏心灯,让她早早立下了“成为优秀人民教师”的宏愿;这信念,在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学堂里淬炼得更加纯粹而坚定,成为她抵御一切困难、拒绝职业倦怠的精神铠甲。她以十八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师者之光,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育人使命的执着追求,这束光,既照亮了学生的未来,也铸就了自身不朽的师魂,成为后来者仰望与追寻的星辰。
实践队成员与其米卓嘎老师在团会的合影
以德立身:有“道德情操”的真实写照
在采访完其米卓嘎之后,实践队对其米卓嘎的同事、家人等分别进行采访。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其米卓嘎老师不论何时何地都记挂着学生,哪怕面对家庭上的压力,仍然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备课。
在同事的眼中,其米卓嘎老师是十分积极有热情的“自律人”形象,当实践队员问及对其米卓嘎老师的初印象时,她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出现温和的笑容,说道:“她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特别有上进心的人。而且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也很高,同时也很自律,这就是她留给我的一个印象”“起初刚见到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特别的温柔,温文尔雅那种感觉,后面处着处着感觉人是特别的踏实”。而当实践队员问及其米卓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时,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地用两个词来概括:有耐心和有爱心。只要到学校到课堂,其米卓嘎就把这一切与教学无关的事物都暂时抛开。“她不会觉得这些小孩基础怎么这么差,怎么难带,也不会有任何的泄气,从点滴日常的指导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就可以看得到学生明显的一种进步……对于一切的个人上的小情绪也好、得失也好、困难也好,她全部克服,她完全忘记……这种奉献精神和放弃个人的一些得失和利益的这种精神,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实践队员对其米卓嘎同事进行采访
而在其米卓嘎老师的家人眼中,其米卓嘎更多是一个激励者、带动者形象。其米卓嘎老师的爱人提到,因为家中的小儿子年纪尚小,对母亲比较依赖,因此其米卓嘎在承担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家中事务,“为了照顾家庭,也为了完成她的工作,晚上十点半左右她还要回来兼顾家庭,又要在家里熬夜完成对学生的批改,每次都忙到很晚”。而且,因为完中的孩子都是不远千里从家乡阿里赶来拉萨读书,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家中,因此完中教师需要同时照顾学生身心健康,“我们俩都去过阿里,那个路程特别遥远,所以她对这个感触特别深。每次一天到晚就想着说是他们来不容易,对学生的学业也是特别上心,经常都是熬到很晚。……工作上那种认真表现在她对完成与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她要做一个事情,从来不半途而废”。
同事眼中的高度自律与满腔热忱,家人见证的日夜兼程与无怨无悔,共同勾勒出其米卓嘎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挺拔的道德脊梁,她不谈牺牲,却以行动诠释何为奉献——是忘却个人得失,将“小我”的情绪与困难悄然咽下,只为换取学生“点滴进步”的甘甜;是面对基础薄弱的孩子,永不熄灭的耐心与永不放弃的信念;是身兼数职却始终如一的自律标杆。这并非一时一地的热情,而是融入生命轨迹的职业信仰与道德坚守。
研思不辍:有“扎实学识”的具体实践
身为北师大人,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个人生活方面,其米卓嘎始终秉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包括每周一上午拉萨市的教研会议、国家教师培养政策支持下的长期教研学习等活动,并指出教育不仅需要自己潜心钻研,更要积极“走出去”与外界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们交流经验和方法。“走出去学习,听别人经验以后,会明白还有这么一个方法,还有这么一群优秀的人,我不能太落后,这也会激励我不断去学习,增长专业知识,这也是一个好的机会。”
其米卓嘎老师在备课、研讨
在同事们的眼中,她是教学上当之无愧的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她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精品课”,在教研上也是带领着众多老师不停讨论和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在完中的整个教学方式上,其米卓嘎老师提出“分层教学方法”,也就是依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并被全校老师认可实施,取得重要成效:“你分配到每一个班的时候,就是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这个层次教学法,可以说是非常见效的,很有效果”。
在高中语文写作方面,其米卓嘎老师最为突出的成果是“批注式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设计拍摄成公开课视频供其他老师观摩学习,有效提升了完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一成果也来源于其米卓嘎老师在北师大就读时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我自己每天都会坚持读书,十几年下来一直在读,这个习惯也是从北师大养成的,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特别是周六,就早上九点多起床,一般待到下午五点,午饭也忘了,就在那里看书……参加工作以后也是一直在看书,我就经常把这个好的方法传授给我的学生。”从字词的注音开始,到句子段落的摘抄与思考,其米卓嘎老师手把手将自己在阅读写作方面的经验真真切切、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完中的孩子们,让他们意识到语文的美,克服在汉语阅读和写作的困难。

其米卓嘎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其米卓嘎老师十八载教坛耕耘的深厚底蕴,正是“扎实学识”最生动的注脚。“走出去”学习,让她视野开阔,永葆进取之心,将压力转化为精进专业的不竭动力;开创性的教学实践——从精准施策、成效显著的“分层教学法”,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批注式阅读方法”,每一项创新都是对“因材施教”精髓的深度理解和卓越运用,引领着完中教学的变革。其米卓嘎老师以行动证明:教师的“扎实学识”,是照亮课堂的明灯,是驱动创新的引擎,更是开启学生智慧、塑造未来能力的金钥匙。
情系学子:有“仁爱之心”的真切表达
当实践队员问及在教学历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其米卓嘎老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柔和亲切的笑容,实践队员口中的“问题学生”在其米卓嘎老师的心里只是背井离乡、缺少关爱和引导的调皮娃娃,本心并不坏。在她的心里,阿里的学生们都像雪山一样纯粹纯真,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像是迷失在草原上的羊羔,缺少耐心的引导和真心的鼓励。而其米卓嘎老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怀着百分之一百的纯粹的真心,一步一步敲开学生的心房,了解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重拾语文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面对班级上不起眼的沉默孩子,其米卓嘎先从一个小小的任命开始,先任命他为班级的卫生委员,调动他的责任心,“他干得挺得劲的,真的每一个工作干得井井有条”,后来任命他为班长,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干劲,同时也反向激励他努力学习,“每周的班会他都自己主动去承担。我觉得这小孩很有承担的意识,有责任心。慢慢地,他成绩一直在进步,后来考上大学了。”后来听那个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其实我在初中时候就是个逃学的小孩,老师一点都不喜欢我,我成绩也很差。我到高中以后,老师让我当了班长,我就觉得我好了不起,一下子想学习了。真的很感谢老师。”其米卓嘎老师既欣喜于他的变化,也感动于他回馈的真挚。

实践队员在采访其米卓嘎老师第一届的学生
面对“不配合”的调皮学生,其米卓嘎老师也有一套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跟学生主动地沟通,通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联系学生家长,包括电话沟通和实地家访等方式。面对在课堂上捣乱的德珍(化名),一方面用实打实的关爱与关心来打开孩子的心房,另一方面则联系学生的家长了解情况,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庭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面对德珍家长不善言辞、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其米卓嘎老师与其进行多次沟通,同时也积极开导德珍:“你要正确地对待,那是大人的事情,你一点罪过都没有,你是个好孩子。其实父母很爱你,只是他们解决的方式不同。”于是,在其米卓嘎老师锲而不舍的开解下,德珍逐渐不再在老师的课堂上捣乱,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对老师的抵触也消解了,顺利考上了大学。
面对主动展示“技能”的学生,其米卓嘎老师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励策略。“他叫桑洲(化名),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他说老师你过来我给你看个东西,他写了个鬼故事给我看。”调皮学生的一次作品分享,无疑让其米卓嘎老师看到了一线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希望。“我说太厉害了,你想象力太丰富了,我以前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那你现在再去写下去的话,你以后成为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可厉害了。他说真的吗?我说真的,你不信你试试。他当时真的很高兴。”说及此,其米卓嘎老师的脸上浮现出骄傲的神色,在她的心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引导者形象,鼓励孩子、挖掘他们身上更多的潜质,她说:“老师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塑造人的引领者,然后让树长成树,让花开成花,而不是去改变它的品种。”

当问到“您想对18年前的自己说什么”时,其米老师回答:“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感慨落泪
当学生面临学业的压力时,其米卓嘎老师也会细心耐心地开解和引导。在她带的这一届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在升高三时情绪变得消极,一直低着头,其米卓嘎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经过反复耐心地询问,孩子才说出自己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感到不适应和迷茫,于是其米卓嘎老师主动跟孩子聊天并开导孩子,指明了学习的方法,缓解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其米卓嘎老师从教18年来的奖状与历届毕业照
其米卓嘎老师的故事,是雪域高原上关于“仁爱之心”最生动的诠释。在她眼中,没有所谓的“顽石”,只有等待被发现的璞玉;没有真正的“迷途”,只有需要耐心指引的归途。她以春风化雨的温柔,代替疾言厉色的训诫;用百分百纯粹的信任,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微光。